根據河道現狀水質分析及沿岸生活區的實地調查,形成河道黑臭成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內源性污染:河道淤積的底泥,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氮、磷、重金屬等污染物。經過多年接納污染物沉積,底泥中積累的污染物在受到擾動或水體厭氧時,會釋放到上覆水體中,從而形成水體污染負荷。
(2)外源性污染:河道從工業區、舊村中穿過,兩岸居民多,污水直排入渠,臟、亂、差現象明顯;周邊截污支管網工程尚未實施完成,污水口未截流,存在污水漏排入河道,水質較差。
(3)河道自凈能力較差:河道內污水橫流,水深植物無法在河道中繁殖生長,導致河道中景觀觀賞性差,生態群落被完全破壞。水體生態系統結構缺失嚴重,呈荒漠化狀態,缺乏自凈能力。
(4)水量不穩定:河道存在雨季水多,旱季缺水,無法保證生態水量,存在旱季缺水的現象。本次項目整治范圍為對河道及周邊環境現狀進行全面梳理,從生態清淤、人工增氧、生態凈化和生態護岸等幾個方面著手,全面提升河道及其周邊水環境整體形象。
主要治理技術
(1)生態清淤:生態清淤是工程、環境、生態相結合的修復技術。其目的是利用機械設備去除水體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體的內源,減少底泥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避免二次污染,從而改善水質,并為水生生態系統的恢復創造條件。河道清淤目前主要有干河清淤、水下清淤和沖水清淤三種方案。
(2)曝氣復氧工程:通過增氧設備向河道中提供氧氣,增高水體中溶解氧含量,可以改變底泥及水體的供氧環境,通過寄宿在底泥里的微生物逐漸降解底泥或水體中好氧微生物降解水中有機污染物等,激活河水生態系統,修復水體生態位,將死水轉化為活水,進行黑臭水體的有效治理。常見河道治理曝氣形式主要有底部曝氣和表面曝氣,表面曝氣又分為推流式曝氣、噴泉式曝氣、微納米式曝氣等。
(3)生態凈化:又稱植物修復技術,是一類以濕生植物或水生植物群落的構建為核心,利用植物自身及其共生生物體系清除水體中污染物的系列技術。通過水質生態凈化技術,能夠截留陸域面源污染、吸附吸收水體營養物質,從而達到保障、改善水質的目的。在項目完成清淤、水質提升工作有明顯效果后,在河道內栽培水生植被,包括挺水植物再力花、美人蕉、旱傘草,浮水植物香菇草和聚草等。發揮植物凈化水質作用的同時,提升河道景觀效果,實現“四季常綠,三季有花”。
(4)生態護岸:生態護岸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與土木工程相結合而構筑的透水透氣的河流護岸,具備使河水與土壤相互滲透,增強河道自凈能力,有一定自然景觀效果的河道護坡形式。根據護岸所采用材料的不同,一般生態護岸有自然原型護岸、自然型護岸、復合型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