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生態治理與環境修復成為城市發展中極其重要的工作,最后對城市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的具體措施進行了探索與研究,希望能夠為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做出貢獻。
行洪能力欠缺:
隨著城市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建筑用地的面積實現了迅速擴張,導致大量的河流空間被擠占。因此,與不斷加快的城市經濟發展速度相對應的是逐年縮小城市河道區域面積及河道寬度。近些年來有些城市的河道甚至出現了斷流現象。與此同時,城市中常住人口大幅增加,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生活污水,進一步加重城市污水治理工作的負擔。另外,由于河底逐漸硬化,使得城市河道的走向發生很大程度的改變。隨著河道排洪量的逐年上升,使得河流地表和水下水文歷史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導致城市的整體防洪能力呈現出大幅下降的趨勢。
水體自凈能力差:
現階段,大部分城市都將河道視為一個天然的污水匯集區。這些污水有以下幾種來源:首先,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生活污水;其次,從工廠流出的未進行任何處理的工業廢水,這些工業廢水均不符合國家環保部門發布的排放標準,屬于工廠私自或者盲目違規排放;最后,由于下雨、下雪等自然天氣所形成的地表徑流將地表上的污染物沖刷進河道內。以上這些污水導致城市河道內的水體質量急劇下降,水體流動性深受影響,水體的凈化功能嚴重下降;與此同時,隨流輸運與擴散功能也隨之一同下降。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不同來源的污水對河道水質所造成的影響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年累積,所造成的水體污染甚至會對附近的漁業發展構成極大的威脅。此外,用受到污染的水源去進行農田灌溉,同樣會對農作物的營養成分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威脅到人類的身體健康。
生態環境惡化:
由于地表徑流會將城市內的生活污水以及各類污染物沖刷至城市河道內,日積月累就會造成河道底泥污染物的沉積,導致水質日益惡化,水體污染的情況不斷加重,水體內的含氧量銳減,最終導致河道附近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在這層層影響之下,水生動植物將不具備生存的條件,河道及周邊的生物種類及數量必然會大幅降低。此外,隨著河道污染情況的不斷加劇,人們在對河道進行治理時還在沿用傳統的治理方式,導致河道過度硬化、渠化,進而削減了水體與土壤之前的交換能力。從另外一種角度上看,水體與土壤的物質交換受到阻礙,必然會導致河道附近的濕地面積逐年減少,實際上這等同于剝奪河道附近的動植物的棲息之地,最終只能使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品種及數量也因此而大幅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