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黑臭水體”,即水體從視覺上,其表觀是黑色或泛黑色;從嗅覺上,其氣味是刺鼻或令人厭惡的。具體說,黑臭水體的理化環境表現為強還原性質,有機、無機污染極其嚴重,水體有異味,已經不適合水生生物生存,水生植被退化甚至滅絕,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可能只有少量耐污種存在,整個水系食物鏈斷裂,食物網支離破碎,生態系統結構嚴重失衡,功能嚴重退化甚至喪失。
水體黑臭的成因
從水質特點分析,發生黑臭的水體其COD、BOD、氨氮等耗氧性污染物含量過高,并導致了水體嚴重缺氧。水體發臭是因為厭氧微生物對水體中有機污染物的轉化過程中產生大量硫化氫、硫醇、氨和胺等氣態污染物;水體發黑則主要是沉積物中產生的甲烷、硫化氫等難溶于水的氣體在上升過程中攜帶淤泥進入水相或水體吸附了黑色FeS、MnS等金屬硫化物的懸浮顆粒。簡言之,黑臭是水體有機污染的一種極端現象,是由于水體缺氧,有機物腐敗而造成的。
黑臭水體污染物的來源主要分外源性和內源性。外源污染指的是大量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完全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有機垃圾和家畜糞便以及農施化肥等排入水體,使得其COD、BOD、氨氮等污染物負荷不斷加大;內源污染指的是底泥或底質在厭氧微生物作用下變得松軟并產生上浮,在其上浮的過程中釋放污染物,引起二次污染。在此基礎上,若水體因本身生境條件的破壞、生物鏈的斷裂而又喪失了自凈能力,水體最終出現泛黑發臭、水質惡化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
水體黑臭的治理
從水體黑臭形成的原因不難看出,對于黑臭水體的治理,關鍵是要在注重截污治污的同時,還必須要及時展開對水體水生生態的修復,營造適宜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生息的基礎條件,并建立水生系統中生物的多樣性,修補和完善生物-生態鏈,恢復和增強水體的抗污能力和自凈能力,使得水體在消減污染的同時,其水生生態系統也逐步轉入良性循環、動態平衡。
通過集成造流曝氣、生態浮島、復合微生物制劑等前沿技術,瀚潮環保利用生物-生態手段在水體黑臭的治理中,一方面著力解決了存在于水面、水中、水底的污染物消減問題,另一方面又有力維護了水體生物的多樣性、生物鏈的完整性以及水生系統的平衡性,即逐步改善水質,最終恢復水體自凈。